阜城縣是河北省衡水市下轄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衡水市東北部,屬黑龍港流域,總面積697平方公里,東部隔南運河與東光縣相望,北部與泊頭接壤,西部與武邑縣毗鄰,南部與景縣相連。富德公路貫穿南北,武馬、陵霞路橫跨東西。根據(jù)第七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阜城縣常住人口為293877人。
截至2018年,阜城縣下轄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2020年,阜城縣實現(xiàn)生產(chǎn)總值82.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9%。
歷史沿革
春秋屬晉,戰(zhàn)國為燕、趙、齊國之地,秦屬鉅鹿郡。
西漢始置阜城縣。因境內(nèi)地勢高,多土崗、沙丘,為求物阜民豐而得名,又取《尚書》“阜成于民”之義。治今古城,時弓高縣、候井縣、蒲領(lǐng)縣亦在今境,屬幽州勃?ぁh景帝改名昌城,屬冀州信都國。東漢時復(fù)為阜城縣,屬冀州安平國。
三國時屬魏,隸勃?。
南北朝,初屬北魏冀武邑郡,后隸長樂郡。北齊天保七年(556年)縣治移于今阜城。
隋初屬長樂郡,后屬河間府,又隸觀州,再屬冀州信都郡。
唐初屬觀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屬河北道冀州信都郡。天祐二年(905年)更名漢阜,后復(fù)為阜城縣。
宋初屬冀州,嘉祐八年(1063年)省入東光,后復(fù)置,屬河北東路永靜軍。靖康年間(1126-1127年)偽齊帝劉豫改名為阜昌郡,為郡治。
金代復(fù)為阜城縣并改名景州。
元代末、明、清,屬河間府。
民國二年(1913年),屬渤海道。
民國三年(1914年),屬津海道。
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屬河北省。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東光西區(qū)與阜城縣合置阜東縣,治今景縣孫鎮(zhèn)。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5月,遷入阜城境內(nèi)。
1949年,復(fù)名阜城縣,隸衡水專區(qū)。
1952年,改屬滄縣專區(qū)。
1958年11月,并入交河縣,隸滄縣專區(qū),后隸天津市南郊區(qū)。
1961年5月,交河縣分為東光、交河、南皮三縣,原阜城磚門以東地區(qū)劃當(dāng)東光縣,以西劃歸交河縣。
1962年5月,恢復(fù)阜城縣建制,復(fù)歸衡水專區(qū)。
1970年,屬衡水地區(qū)。
1996年5月,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衡水地區(qū),改設(shè)地級衡水市,阜城縣屬之。
行政區(qū)劃
截至2018年,阜城縣轄6個鎮(zhèn)、4個鄉(xiāng)(阜城鎮(zhèn)、碼頭鎮(zhèn)、古城鎮(zhèn)、霞口鎮(zhèn)、崔家廟鎮(zhèn)、漫河鎮(zhèn)、建橋鄉(xiāng)、蔣坊鄉(xiāng)、王集鄉(xiāng)、大白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