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蝽是什么?獵蝽(lie chun)Vinchuca,半翅目(Hemiptera),異翅亞目(Heteroptera)獵蝽科(Reduviidae)昆蟲的統(tǒng)稱,絕大多數(shù)為捕食性,捕食其他昆蟲、馬陸等,是農(nóng)林害蟲的天敵。 有些種類吸食人體或其他動物的血液,部分種類是錐蟲病的傳播媒介。常見種類有黑紅赤獵蝽Haematoloecha nigrorufa (Stal)、環(huán)斑猛獵蝽Sphedanoletes impressicollis (Stal)、黃足直頭獵蝽Sirthenea flavipes Stal 等

獵蝽簡介
獵蝽科Reduviidae是半翅目異翅亞目中的一個大科,包括中型至大型的種類,分布于世界各地區(qū),以熱帶及亞熱帶為最多。其形態(tài)特征分化顯著,亞科間的關(guān)系相當(dāng)復(fù)雜,劃分界線常常模糊不清。獵蝽科先后共出現(xiàn)32個亞科,為異翅亞目各科之冠。目前全世界已知約6800種,我國已記載400余種,在蝽類70多科中位居第二。本科種類多為捕食性,捕食各種昆蟲及其他節(jié)肢動物,很多獵蝽可以捕食某些重要的害蟲,對于某些農(nóng)業(yè)、森林害蟲的發(fā)生起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時個別獵蝽的獵物中還包括姬蝽、瓢蟲、蜘蛛等天敵,是農(nóng)作物、園林景觀植物以及林業(yè)的重要害蟲。椎獵蝽亞科Triatominae完全吸食高等動物的血液,有些種類傳染疾病,是重要的衛(wèi)生害蟲 。
獵蝽形態(tài)特征
體小至大型,多橢圓形。頭部尖、長,在眼后細(xì)縮如頸狀;觸角4節(jié),喙3節(jié),粗短而彎曲,后端放在前胸腹板溝內(nèi);常有單眼2個,小盾片小三角形;前翅僅分為革爪,爪片與膜片,無緣片和楔片。前翅膜片常有2個翅室,室端伸出2條縱脈,跗節(jié)常為3節(jié);腹部中段通常膨大,腹部側(cè)接緣發(fā)達(dá),明顯寬于翅。
獵蝽生物學(xué)特性
獵蝽絕大部分為捕食性,以捕食鱗翅目、鞘翅目幼蟲等體軟而行動不甚活潑的昆蟲為多,但亦有捕食體壁堅硬的昆蟲(如象甲成蟲、蟻類等)和攻擊力強的蜂類等者。受驚擾時亦可刺人,引起激烈疼痛。
棲息場所多樣,或棲息活動于植物上,或躲藏于樹洞、石縫中,或潛伏于樹皮、石塊下,或在地表爬行,或生活在蛛網(wǎng)附近,取食蛛網(wǎng)上被蜘蛛吃剩的昆蟲尸體(蚊獵蝽亞科(Emesinae)中的某些種類)?蓵冮g活動,這些種類常警覺而善飛翔;或夜間活動,或伺機捕食,常爬行較遲緩;或分泌粘液,用以粘捕獵物(粘獵蝽亞科ctinoderinae);或具巧妙的偽裝,以獵物(常為螞蟻)的尸體粘附背上而遮掩其原來面目(土獵蝽屬(Coranus)的某些種類,中國古稱蝂)。錐獵蝽亞科棲居于哺乳動物巢穴和人的居室附近,吸血為食。此亞科中的一些種類在熱帶美洲成為傳播美洲錐蟲病(Chagas’disease)的媒介昆蟲。在中國,此亞科已記錄2種。迄今尚無傳播人畜疾病的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