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佬是什么意思?基佬一般是指男同性戀。男同性戀是對同性產(chǎn)生性欲和愛戀的男性(sexually attracted to people of the same sex)。
一些人口中所指的同性戀經(jīng)常是指男同性戀,這是起因于忽略或者未意識到女同性戀也是同性戀群體的一部分。在西方50年代-60年代末,同性戀運動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換句話說,男同性戀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戀也同樣稱為” Gay”。從70年代開始,Gay漸漸開始僅指男同性戀。
男同性戀的身份標識是粉紅三角形,倒轉(zhuǎn)的粉紅三角形是納粹在大屠殺時期用于鑒別男同性戀囚犯的標志。這個標志后來被同性戀自豪日和同性戀權(quán)利運動用作標志,它也是除彩虹旗以外最流行的同性戀標志。
在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于男性之間的性關(guān)系。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就已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而有人在青春期過后(如:投入社會婚姻后)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
西洋語源
同性戀(英語:homosexual)一詞是現(xiàn)代概念。這個單詞最早出現(xiàn)在匈牙利作家卡爾·瑪麗亞·科爾特貝利(Karl-Maria Kertbeny)的一篇文章中。
歷史
19世紀末,德意志帝國頒布新憲法,對發(fā)生男性同性性行為的人判處一到四年的監(jiān)禁?·瑪麗亞·科爾特貝利撰文抨擊并抵制該法令,并首次創(chuàng)出單詞“homosexual”,以用來替代當時廣泛使用的帶有貶義色彩的“pederast”(雞奸者)一詞?·瑪麗亞·科爾特貝利希望他的新詞和對這個詞的解釋能對廢除德意志帝國刑事法第175條有所幫助,但該法條仍于1871年通過并施行。60年后,其成為納粹政府屠殺同性戀的法源。
單詞“homosexual”直接翻譯指“同性的”,來源于希臘語前綴“homo-”(表示“相同的”)和拉丁詞根“sex”(表示“性”)。而其他的意指同性戀的詞匯,例如“homophilia”和“inversion”已經(jīng)不再使用。
這個單詞后來被德國精神病學家,《性精神病態(tài)》(Psychopathia Sexualis)一書的作者,理查德·克拉夫特·埃賓( Richard Freiherr von Krafft-Ebing 1840 -1902)和其他的醫(yī)生接受,并將它作為醫(yī)學用語使用在病理學診斷方法中。
沿革
隨著心理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homosexual”開始成為對醫(yī)學臨床研究中被用來指代一種精神疾病的稱呼。因為這個緣故,在美國精神病學協(xié)會于1973年將“homosexual”從精神疾病列表里刪除之前,“homosexual”一詞一直被同性戀者認為是一個帶有污蔑性質(zhì)的詞匯。因此,西方同性戀者很少使用“homosexual”這個詞來稱呼自己以及同性間的性行為。
后來,“gay”這個隱諱語開始流行起來,并受到同性戀者的認同,成為稱呼同性戀的一個更得體的一個稱呼。英文單字“gay”,本意指“感覺快樂的”,“使人高興的”,但原始的改意者已不可考。19世紀,妓女開始被戲稱為“gay women”,與此同時人們把那些游手好閑的花花公子稱為“gay”。20世紀初,美國的部分同性戀開始使用“gay”這個詞作為自己自身的標簽,以區(qū)別于在病理和臨床上被廣泛使用的詞匯“homosexual”。到了20世紀60、70年代,美國同性戀群體強烈要求各個媒體在報道和播放涉及同性戀消息時用“gay”取代“homosexual”,作為回應,“gay”這個詞匯開始逐漸被媒體接受和使用。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如直到1989年,美國主流媒體之一的《紐約時報》才最終接受“gay”這個詞用以指稱同性戀。
現(xiàn)狀
“gay”通常被使用來指稱男同性戀者,而對于女同性戀者,由于受到第二波女性主義的影響,則更多使用了“lesbian”來稱呼,后者來源于古希臘的一個小島的名稱Lesbos(萊斯博斯島)。這個小島位于愛琴海中、土耳其西北部沿岸附近,多石山,是伊奧利亞人的一個重要居住地。公元前7世紀時,萊斯博斯島以其抒情詩人而聞名。在這些詩人中,最著名的是女同性戀詩人薩福(古希臘文:Σαπφ?;拉丁化:Sappho,約前630或者612~約前592或者560)。“Lesbian”本意指居住在該島上的人,但自薩福以后,“Lesbian”這個詞匯開始有了新的注解。19世紀末,醫(yī)學界開始使用“lesbian”來指稱與薩福有同樣性傾向的女性。從那時起,“lesbian”開始包含女性同性戀的含義,并被廣泛使用起來。
其他一些稱呼同性戀的英文詞語,例如“fag”、“faggot”、“homo”和“dyke”等,都是具有貶損意義的稱呼同性戀者的代稱。所興起的稱呼性少數(shù)社區(qū)的單詞“queer”本來也是具有貶損意味的詞語,但是隨著性少數(shù)社區(qū)內(nèi)部的使用,這個單詞開始受到性少數(shù)社區(qū)的認同,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這個稱呼。
中文語源
在中國歷史古代,并沒有“男同性戀”這個稱呼。
歷史
“斷袖”:語出《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驚醒他,斷袖而起。
“龍陽”:《戰(zhàn)國策·魏策》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
“余桃”、“分桃”:彌子瑕與衛(wèi)靈公分桃而食。彌子瑕曾竊駕君車,罪刖。衛(wèi)靈公在彌子瑕年老色衰,就向彌子瑕問罪說“是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余桃。”。
其他尚有“男風”、“男色”、“走旱路”、“兔兒”等詞婉指男同性戀現(xiàn)象。李漁《肉蒲團》內(nèi)記家童書笥、劍鞘,“兩個人物都一樣妖姣,姿色都與標致婦人一般。”
沿革
在現(xiàn)代中文口語中,“同志”一詞漸漸演變?yōu)樯鐣䦟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代稱及該社群之間的正式稱呼(例如“臺灣同志咨詢熱線協(xié)會”團體),但在其他場合下,該詞語的原意不變。也有人使用“同性愛”這一較中立、中性的近義詞。此外還有港澳粵語中,吸收英文單詞gay后衍生的“基”,用來指代同性戀。但是這個詞語通常具有貶損意味。臺灣人則因為臺語的“假”與“gay”諧音,俗稱男同性戀為“假”或“甲”。
其他說法還有“玻璃”等。在某些地區(qū)的方言中,還把男同性戀者稱做“飄飄”。在廣東福建地區(qū),也有以結(jié)拜兄弟轉(zhuǎn)化而來含有同性戀意味的契兄弟稱呼,由于契弟被污名化,結(jié)拜兄弟中,年長者稱呼年幼者為契細佬。
現(xiàn)狀
隨著網(wǎng)絡和同性戀酒吧的出現(xiàn),更多的中文詞匯在同性戀社區(qū)內(nèi)部出現(xiàn)。這些詞匯通常是非同性戀社區(qū)的人所不熟知的。例如在臺灣,Motss(Member Of The Same Sex)通常使用于BBS這種網(wǎng)絡系統(tǒng)上。
男同性戀有其一套使用的名詞與用語。例如臺灣同志文化術(shù)語里較普遍的用語是“C貨”,是由英語“Sissy”及“Nancy”所衍生而來,指氣質(zhì)陰柔的男同志;Macho Queen(金剛芭比)指外貌非常陽剛,身型健壯,但隱約有陰柔特質(zhì)或動作及想法的男同志。另外如同于女同性戀者的“頂”與“底”,臺灣男同戀者一般也分為“攻”(普通亦可稱‘哥’)、“受”(亦可稱‘弟’)兩種角色。但兩者主要的差別并不是女性化或男性化的程度,而是保護及依賴兩種概念,但一般而言,其區(qū)分是不明顯且無確實定義的,主要是排陰柔氣質(zhì)的男性。
此外,男同志之間也有以身材外型區(qū)分對象的隱誨稱呼用語。此類用語通常以動物來形容自己或?qū)ο蟮耐饷玻?ldquo;猴”指體型外貌上較為陰柔、嬌小、瘦削的男性,“狼”指體型精實、外貌陽剛的男性,“熊”指體型高大、壯碩、外貌較粗獷、蓄胡的男性,“豬”則被用來指稱體型圓胖的男性、外貌上白凈或粗獷皆有,但由于“豬”一詞有貶抑之意、以及過度針對批評他人外貌的意味,因此也有另外一種“胖熊”的稱呼。
另外,因李安之電影《斷背山》奪得奧斯卡,“斷背”一詞亦成為同性戀之別稱。
綜述
在不同的地區(qū)和歷史時期,同性戀的比例有所差異。有時,同性戀多于異性戀。在古希臘,人們普遍認為同性愛情屬于真愛,這集中反映在柏拉圖式愛情中。不過,在中世紀的歐洲,受基督教的影響,同性戀一度被反對。在中國古代,曾一度盛行反映男性戀愛的男風,出現(xiàn)了斷袖等膾炙人口的典故。舊時常將男性戀情稱為外情,在同性朋友之間,可以稱為情友。
近代以來,受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同性戀一度被認為是心理障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種謬誤已經(jīng)得到澄清。為適應不同人群的需求,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通過了同性婚姻,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婚姻的多元化發(fā)展。
男同性戀的英文名稱是gay,gay原本意思為“快樂的,喜悅的,無憂無慮的”,辭源為古法語單詞gai,12世紀時最早在英文中出現(xiàn)。澳大利亞著名兒歌中有歌詞曰“gay your life must be”,因此,“快樂男生”可以翻譯為“gay boys”。21世紀后,受網(wǎng)絡等大環(huán)境以及其它環(huán)境因素影響,“gay”、“帥哥”、“同志”、“同性戀”等一些新流行詞語愈發(fā)火熱,他們自比為“紳士”、“烏鴉杰克”等等,在社交場合或酒吧里進行男性朋友之間的交往。加上2008年《暹羅之戀》等電影在中國的流行,也引發(fā)了一股gay的浪漫風潮。
男同性戀者又普遍被稱為同志、基友等。粵語里“搞”和“攪”同音,“基”和“GAY”同音,所以粵語區(qū)稱男同性戀者為“基佬”,同性戀行為叫“搞基”,又有稱為“同志”、“玻璃”、“基友”等。現(xiàn)代口語中,常常使用“同志”來稱呼同性戀者。此外,粵語吸收了英文單詞gay后,用“基”指同性戀。
概念
對同性產(chǎn)生愛情、性欲或戀慕的人,稱為同性戀者。同性戀者結(jié)婚之后,其同性傾向可能有所改變。
同性戀、異性戀等都是來自西方的現(xiàn)代概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并不刻意區(qū)分性取向,而是順其自然。不同歷史時期的同性關(guān)系各有特點,是無法直接一一對應為現(xiàn)代的“同性戀”的,例如古希臘、古羅馬的“愛者”與“被愛者”的關(guān)系與現(xiàn)代的“同性戀”可能有區(qū)別。
在古代的許多著作中,可以窺見人們對同性戀愛的看法。明清時期的福建地區(qū),產(chǎn)生了類似同性婚姻的契兄弟關(guān)系。當代,也有一些同性戀者選擇了和同性結(jié)婚。
名詞
男同性戀并不一定扮演固定的角色,沒有人規(guī)定他必須是主動方(攻)或必須是被動方(受),這完全憑每個人的喜好,你可以今天是攻,明天是受,只要你喜歡就夠了。下面是大體的名詞解釋:
Gay = 同性戀者(尤指男性,有時泛指男女)
GayBar =同性戀酒吧
GayDar = 同志感應同類的雷達,準確度依觀察者的經(jīng)驗及被觀察者而波動誤差
角色分類
1號 = 1仔 = Top = 攻 = 葛格 =杠杠=性行為中的施動者
0號 = 0仔 = Bottom = 受 = 底迪 =圈圈= 性行為中的受動者
10號 = 可同時當1仔和0仔的同志(中國用語)
0.5號 = 可同時當1和0的同志(中國用語)
Member (mb)= 男同志互相識別對方同志身份的稱呼,例如在網(wǎng)絡通訊程式MSN上確定對方是否男同志時會問:Are You Member? (香港用語)
哥哥 = 契兄 = 男同志關(guān)系中的照顧者
弟弟 = 契弟 = 男同志關(guān)系中的被照顧者
相關(guān)專有名詞
據(jù)點=公司 = 男同志聚集的公園,例如臺北228紀念公園
BF = Boy Friend = B = 男朋友
飄飄 = 男同志(四川方言)
FB = Fuck Buddy
SM = 性虐待
MB = Money Boy 男妓,金錢男孩(俗稱鴨),舊稱相公、象姑
BL(男男之間的戀情)=boys' love(日本動漫術(shù)語)
C = 指同志中比較女性化的人
CD = 同志中愛易裝的人,比如0號有個別的愛穿女裝
兔子,玻璃
同性戀的社會認識
從社會學角度看,同性戀是一種自我身份的認同,即男同性戀者認同自己傾慕同性的傾向。同性性行為不直接等同同性戀,例如士兵服役時因環(huán)境缺乏女性,為發(fā)泄性欲會與同行男性發(fā)生性行為,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是同性戀。與法律定義上,“男同性戀”一詞傾向歸于男性之間的性關(guān)系。男同性戀的身份認同過程因人而異,有些在青春期察覺自己被男性所吸引,有人在青春期過后(如:投入社會工作后)才意識到自己同性戀的傾向,甚至有些人于跟女性交往后或結(jié)婚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不被女性吸引。
1989年10月1日,丹麥成為第一個認可同性結(jié)合(same-sex union),允許同性伴侶進行登記的國家。
1996年,夏威夷一法院推翻了州禁止同性婚姻,將婚姻限定于異性之間的州憲法條文,這一判決引發(fā)就這一問題的全國討論。
1996年,克林頓簽署“婚姻保護法案”,聯(lián)邦政府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授權(quán)各州可以拒絕認可其他州的同性結(jié)婚證書的合法性,共有38州頒布了相類似的州立法。
2000年,美國佛蒙特州州長霍華德·迪安簽署法律,允許同性伙伴之間的“公民結(jié)合”(civil union),佛蒙特成為美國第一個認可同性結(jié)合的州。“civil union”是由佛蒙特州創(chuàng)造出的新法律關(guān)系,自此后被廣泛使用。
2001年1月1日,荷蘭成為第一個法律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同性婚姻家庭享有傳統(tǒng)家庭所享有的一切待遇。
2002年,挪威、瑞典、冰島、德國、法國和瑞士認可同性結(jié)合(same-sex union)登記注冊,賦予其大部分傳統(tǒng)家庭所享受的權(quán)利,其中瑞典允許同性家庭收養(yǎng)孩子。
2003年1月30日,比利時繼荷蘭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但這部法律禁止同性家庭收養(yǎng)孩子。
2003年6月,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作出對“勞倫斯訴得克薩斯”(Lawrence et al. v. Texas)一案的判決,這個判決為同性伴侶爭取法律權(quán)利(包括結(jié)婚)鋪平了道路。
2003年6-7月,加拿大的安大略湖省和哥倫比亞省允許同性戀者結(jié)婚。
2003年11月18日,馬薩諸塞最高法院在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中判定:禁止同性結(jié)婚違反馬薩諸塞州憲法,并給立法機關(guān)180天的時間更改法律。
2004年2月4日,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重申兩種婚姻間的平等地位和表達是“必須”的,這就意味著要么婚姻適用于同性間的結(jié)合,要么不認可各種婚姻形式,只承認所有伴侶間的“公民結(jié)合”,這個判決在2004年5月18日生效。按照相關(guān)法律,如果試圖推翻法院判決的州憲法修正案至少需要經(jīng)過州立法機關(guān)和公投后才可能通過,即使通過了,也須到2006年才可執(zhí)行。
2004年2月12日–3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市新當選的市長Gavin Newsom和其他官員開始于舊金山市發(fā) 布“婚姻證書”。女同性戀激進分子Phyllis Lyon和Del Martin是第一對“結(jié)婚”的同性伴侶。在加州最高法院,要求舊金山暫停簽發(fā)同性婚姻證書以作進一步?jīng)Q定前,共有4161對同性伴侶領(lǐng)取了結(jié)婚證件。
2004年3月29日,馬薩諸塞州通過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但承認“公民結(jié)合”,賦予同性伴侶部分權(quán)利。
2004年5月18日,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就Goodridge et al. v.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一案的判決產(chǎn)生法律效力。
2004年12月9日,新西蘭國會多位本來反對議案的議員轉(zhuǎn)為支持態(tài)度,以過半數(shù)通過同性戀者及同居人士的公民結(jié)合可以享有與合法夫婦等同的法律地位。有關(guān)法律將于2005年4月26日正式生效。
2005年6月28日,加拿大國會下議院通過同性婚姻法案,仍然有待參議院通過和英國君主的批準。
2005年6月30日,西班牙下議院第二次通過同性婚姻法案,推翻參議院一周之前否決此法案的決議。通過后需要一些時日在政府檔案中記錄公布。7月2日頒布,7月3日起正式成為第三個全國性認可同性婚姻的國家。
2005年7月19日,加拿大參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合法”的提案。幾小時后,加拿大最高法院負責人在提案上簽字,使其成為該國一項正式法律,也使加拿大成為繼荷蘭,比利時與西班牙后世界上第四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
2005年12月5日,英國正式允許同性伴侶登記。在公民伴侶關(guān)系法案下,希望建立伙伴關(guān)系的伴侶必須在當?shù)卣怯,以享受和異性夫婦同等的待遇。
2006年11月,在南非憲法法院判決同性婚姻合憲的一年后,南非議會通過了民事結(jié)合法令,南非成為世界第5個、非洲第1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國家。
2008年5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判決支持同性婚姻,加州正式對同性伴侶開放注冊,該州一度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地區(qū),但半年后旨在顛覆同性婚姻的8號提案被通過。
2008年11月,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高等法院于2007年作出同性婚姻合憲的判決一年后,康涅狄格州開始為同性伴侶發(fā)放結(jié)婚證,該州成為美國第2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地區(qū)。
2009年1月,在頒布同性民事結(jié)合法案后的16年后,挪威上議院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挪威成為世界上第6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瑞典議會通過同性婚姻法令,給予同性情侶包括收養(yǎng)、宗教儀式、人工授精在內(nèi)的全部民事權(quán)利,瑞典成為世界上第7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國家。
2009年4月,美國愛荷華州最高法院究”Varnum v. Brien“一案做出判決,禁止同性結(jié)婚的法令違反該州憲法精神,該判決將于4月24日正式生效,該州成為美國第3個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地區(qū)。
2010年3月3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承認同性婚姻。
2010年3月4日起墨西哥首都法律承認同性婚姻合法。
2010年6月27日,冰島頒布相關(guān)法律,正式承認同性戀婚姻合法。同一天,冰島女總理約翰娜和她的長期女伴侶正式走入婚姻殿堂。
2010年7月15日,阿根廷參議院經(jīng)過激烈辯論通過了允許同性戀婚姻的法案,阿根廷總統(tǒng)克里斯蒂娜隨后頒布這部法案,標志著拉美地區(qū)首部承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法律正式實施。
2010年8月1日,德國正式承認同性戀婚姻,今后,德國同性戀者將享有與異性戀夫婦同樣的權(quán)利。
2013年2月12日,法國國民議會投票通過了允許同性戀結(jié)婚及收養(yǎng)子女的法案。
2013年3月13日,當?shù)貢r間12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議會批準一項允許同性戀者結(jié)婚的法案。至此,科羅拉多州與美國另外八個州一道,成為允許同性婚姻的州?屏_拉多州眾議院12日以39票比26票通過這項允許同性結(jié)婚的法案。該法案拓寬了科州法律以前對婚姻的界定范圍,從允許異性戀者結(jié)婚到如今同樣也允許同性婚姻。
據(jù)悉,科羅拉多州議會此前就同性婚姻法案進行過幾次表決,但由于之前是共和黨人主宰多數(shù)議席,此問題屢屢受阻。2011年11月?lián)Q屆選舉,民主黨人奪下該州眾議院多數(shù)席位,確保了如今法案得以通過。
男同文化
龍陽:出自《戰(zhàn)國策·魏策》,其中記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例如張遴白《難游錄》中描述李旦對于鄭芝龍“芝龍少年姣好,以龍陽事之。”
斷袖:出自《漢書·佞幸傳》,漢哀帝與董賢共寢,董賢壓住了哀帝的袖子,哀帝不忍驚醒他,用小刀割斷半截袖子而起。今仍有“斷袖之癖”一詞。
分桃:彌子瑕與衛(wèi)靈公分桃而食。
《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男皇后:韓子高本名蠻子,出身低微,世代以做鞋為生。侯景之亂期間,蠻子寓居京城建康,時年16歲。有次還鄉(xiāng)的時候,無意碰上了陳蒨,也就是后來的陳文帝。陳蒨當時正要出任吳興太守,便問道:“愿不愿意跟我走,共享榮華富貴?”當子高抬起頭看見向自己問話的是位年輕英俊的將軍時,便點頭應允了。“子高膚理色澤,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騎射,若風。及稍長,頗有膽決,愿為將帥,及平杜龕,配以士卒。文帝甚寵愛之,未嘗離于左右。”從此韓子高便作為陳茜的孌童,隨陳茜起居出入,很受陳茜的寵愛。陳茜曾對韓子高說:“人曰吾有帝王相,審爾,當冊汝為后,但恐同性致嫌爾。”子高叩頭曰:“古有女王,當亦有男后。明公果垂異恩,奴亦何辭作吾孟子耶?”雖然最終沒有封子高為皇后,但這是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歷史上提出了“男皇后”的概念?梢娝麄z情愛之深。 [2]
《紅樓夢》中也屢次談及同性戀。第九回“戀風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頑童鬧學堂”中,寶玉與秦鐘的關(guān)系親厚就引起書房內(nèi)他人的詬誶謠諑,而渾人薛蟠更只是為了結(jié)交些契弟而假來上學讀書。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調(diào)情遭苦打,冷郎君懼禍走他鄉(xiāng)”中,薛蟠誤認柳湘蓮作風月子弟,被湘蓮騙至葦塘一頓好打。
“柏拉圖式的愛情”是被稱為“精神戀愛”的一種真愛。這種愛認為肉體的結(jié)合是不純潔的、是骯臟的,認為愛情和性欲是相互對立的兩種狀態(tài)。柏拉圖戀愛重視精神的交流,而不是肉體的欲望,是一種真愛。柏拉圖推崇的精神戀愛,原指的是同性之間的一種真愛,古希臘人認為,同性戀的過程更多的是靈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圖堅信真正的同性愛情是一種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時間才是愛情的試金石。惟有超凡脫俗的愛,才能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
態(tài)度
理解與支持
隨著人們對愛情概念理解程度的加深,同性愛情贏得越來越多人的贊賞。由于男同性戀者之間更重視的是精神的溝通和交流,因而被信奉柏拉圖式愛情學說的人奉為真愛。
反對與排斥
由于男性之間不能生育,某些人認為同性戀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違反自然的。有時,他們面臨父母、妻兒的壓力。
流言破除
流言:娘化的男子是同性戀?
雖然男同性戀者的外貌可能比其他男子嬌美。但是,男同性戀并不等于偽娘。如果僅憑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有違典型的性別特征就能判斷此人的性取向,這當然是不科學的。
流言:男妓都是男同性戀?
現(xiàn)代社會,既存在為同性服務的男妓,也存在為異性服務的男妓。況且,他們的服務對象與性取向一般沒有直接聯(lián)系。